人民币已成为全球47个央行的储备资产
日前,在由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、山东省商务厅和大韩民国驻青岛总领事馆共同举办的“鲁韩跨境双边本币结算推进会”上,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作了主旨发言,介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最新进展情况。
马骏表示,自2009年7月至今,中国启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已经6年有余。6年来,人民币跨境业务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蓬勃发展,焕发出了巨大活力,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已经在社会各个层面上形成了共识。今年1至7月,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金额合计6.73万亿元,同比增长20%;其中,经常项下人民币实际收付金额3.99万亿元,同比增长5%;资本项下人民币实际收付金额2.75万亿元,同比增长51%。截至2015年7月末,境外主体持有人民币金融资产金额合计4.34万亿元,其中股票市值6007.7亿元、债券余额7974.4亿元、贷款余额9749.6亿元、存款余额1.96万亿元。人民币跨境收支额已经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支额的1/4,全国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同期海关进出口额的比重达到26%,人民币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跨境结算货币。至2014年末,超过47个央行与货币当局在中国境内持有人民币作为其储备资产。
近年来,离岸人民币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,人民币国际合作不断深化。截至2015年7月末,人民银行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,协议总规模约3.1万亿元人民币,本币互换协议的实质性动用明显增加;截至2015年7月末,人民银行在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,覆盖东南亚、西欧、中东、北美、南美和大洋洲等地,支持了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货币。人民币的境外接受度也越来越高,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显著上升。2015年6月,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(SWIFT)统计,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、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。